從上市公司半年報看,我國外貿出口韌勁十足。以滬市為例,今年上半年,830余家滬市制造業公司合計實現海外收入1.1萬億元,同比增長5%。其中,民營企業海外收入規模突破7400億元,同比增長6%,已成創新“出海”的主力軍。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陳建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數據充分彰顯了中國制造業的強大韌性和國際競爭力。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下,上市公司海外收入穩健增長實屬不易,上市公司正積極通過市場拓展、產品升級和改善管理來應對外部挑戰。這不僅反映出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強勁,也預示著中國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正從“世界工廠”向“價值創造中心”加速轉型。
具體來看,多元化海外市場拓展為外貿增長提供了廣闊空間。例如,新興市場持續拓展,小商品城重點發力中東、南美、非洲等新興市場,新增“出海”項目13個。共建“一帶一路”合作高質量推進,寧波舟山港超300條集裝箱航線打造了共建“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最佳結合點。品牌“出海”加速全球化布局,金龍汽車海外銷售網絡遍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半年在以色列、沙特、瑞典、突尼斯、越南等市場取得良好成績,集團整體出口客車數量同比增長52.4%。
此外,多家滬市公司通過技術創新迭代撬動增量國際訂單。例如,上半年,華友鈷業三元正極材料出口量占中國三元正極總出口量的57%,用于e-VTOL低空飛行器、人形機器人的超高鎳9系產品出貨量占比提升至六成以上。一批創新型產品的國際認可度進一步提升。賽諾醫療的HT Supreme藥物洗脫支架獲美國FDA附條件批準,成為我國三類高端植入醫療器械領域首個在美國FDA申請上市前批準(PMA)審批的國產原研產品。
陳建偉認為,科技創新是上市公司實現“出海”突破的核心引擎。高附加值的技術和產品能有效避開傳統低價競爭,贏得國際市場認可和更高利潤空間。相關數據增長的背后,說明中國制造業已不再依賴傳統的要素成本優勢,而是越來越多地依靠技術和品牌來贏得全球市場。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宋思源對記者表示,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政府通過優化營商環境、加強貿易促進、推動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等舉措,為制造業企業“出海”提供了有力支持,有效提升了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信心和條件。同時,作為各行各業的中堅力量,上市公司抓住機遇,愈發重視科技創新,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培養和吸引創新人才。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成果不斷涌現,為“出海”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陳建偉表示,為推動我國外貿高質量發展,未來,上市公司可在三個方面繼續發揮引領作用。首先,加大研發投入,主導核心技術的迭代與突破,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其次,深化全球化布局,通過多元化的市場開拓,以并購、設立海外研發中心等方式,構建全球化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提升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和全球資源整合能力;最后,強化品牌建設,通過提供高品質、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提升中國品牌的國際影響力與美譽度,擺脫“價格戰”,以“品牌力”贏得全球消費者的信賴。
宋思源認為,要積極開展綠色貿易合作,加強與其他企業在綠色技術、綠色產品、綠色標準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發揮上市公司的引領示范作用,帶動上下游企業共同實現綠色轉型。此外,還應加強供應鏈管理及貿易風險防控,建立健全貿易風險預警機制,制定完善的風險應對預案,積極利用出口信用保險,有效應對貿易摩擦、匯率波動、貿易壁壘等風險挑戰。(記者 劉萌)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研發投入超8100億元2025-09-01
- 上半年5432家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5.01萬億元2025-09-01
- 券商8月份調研 特別關注上市公司“出海”情況2025-08-29
- 最新財經新聞 頻道推薦
-
重大項目加快落地 能源投資“向綠向新”2025-09-0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