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苗研發的前沿領域,他們努力成為開拓者——
東南網9月1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鄭璜 李珂 游笑春 通訊員 姚思樺)9月9日,首款國產九價人乳頭瘤病毒(HPV)疫苗“馨可寧^®9”首針在廈門海滄開打。499元/支的定價,僅為進口同類疫苗產品的40%左右。
打破國外專利壁壘、降低生產成本的背后,是一場技術、產業與路線的深層突破。由廈門大學、翔安創新實驗室夏寧邵團隊和萬泰生物聯合研制的這款疫苗,采用全球首創的大腸埃希菌(俗稱“大腸桿菌”)病毒樣顆粒表達技術平臺,有望重構HPV疫苗行業格局。
各方的關注突如其來,短暫興奮過后,習慣了埋頭鉆研的研發團隊恢復常態:“現在,我們可以全力攻關第三代HPV疫苗了。”
近日,記者走進廈門大學,探尋這群人不斷攀登高峰背后,那份執著、勇氣與不變的初心。
信念——
“不可能”與“不信邪”
廈門大學翔安校區橢圓樓,國家傳染病診斷試劑與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所在地。
眾多實驗室中的一間,博士生韓峰手持微量移液槍在深孔板間穿梭,動作嫻熟、精準。“昨天剛做完分子克隆,正在篩選表達目標蛋白的大腸桿菌。”忙碌間隙,她向記者介紹,這些菌落藏著不同核酸分子,是疫苗研發最前期的“海選”。
同一座樓里,發酵生產、純化組裝、制劑質控等不同實驗都在進行。疫苗研發人員的日常,便是這些與微觀世界的精密對話。
HPV這個病毒指向婦科常見惡性腫瘤宮頸癌。科學家發現,HPV能被免疫系統識別,依靠的是它外殼的L1蛋白。只要提取出制造L1蛋白的“指令”,找到一個安全的“工廠”,然后在“工廠”內大批量制造,這些L1蛋白就會自動拼接,形成一個空心的、類似于真病毒外形的病毒樣顆粒(VLP)。
把VLP制成疫苗打進人體后,免疫系統就能認識它、記住它,并產生抗體。真正的病毒來襲時,身體就能迅速作出反應。
在這個“仿造外殼、安全練兵”的過程中,“工廠”的選擇至關重要。
國外疫苗廠家選擇了人類細胞的“遠房親戚”真核細胞(通常是酵母或昆蟲細胞),技術路線成熟可靠。但其產能低、周期長,加上人為設置的專利壁壘,疫苗生產成本注定難以降低。
原核細胞表達系統(通常是大腸埃希菌)則繁殖速度快、成本低,但內部環境“簡陋”,蛋白質加工“手藝”粗糙,用來生產復雜的人用疫苗曾被視為“不可能”。
是追隨他人腳步,還是闖向無人涉足的荒野?這道選擇題,沒有標準答案,卻考驗著勇氣與智慧。
夏寧邵團隊選擇了后者。
“我們偏偏‘不信邪’——既然沒有確鑿證據證明不可行,那為何不能嘗試突破?”中心疫苗組組長李少偉教授道出他們的底氣,“我們對自己擅長的技術路線非常熟悉,也堅信它能在新的研究中發揮作用。”
1999年,團隊采用大腸埃希菌表達系統生產出了可溶性、有活性的艾滋病毒蛋白,幫助國產艾滋病診斷試劑成功實現第一次更新換代。
這個大腸埃希菌表達系統也運用到了戊肝疫苗的研發中。2012年,經過14年的科研攻關,團隊聯合養生堂旗下萬泰生物團隊研制出全球首個戊型肝炎疫苗,驗證了原核細胞表達系統在生產人類疫苗蛋白方面的可行性。
讓他們敢于放手一搏的,還有來自合作方養生堂“不問過程的高度信任”。
雙方產學研攜手20多年,一種說法流傳頗廣:養生堂創始人鐘睒睒彼時對生物醫藥并不了解,但他在找尋潛在伙伴時,偏愛那些實驗室深夜還亮著燈的團隊。
“帶點段子色彩,卻意外深入人心。”中心副主任、廈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軍教授覺得,這正是團隊工作狀態的真實寫照:節奏快、時間長,他們是與病毒賽跑的“疫苗人”。
外行人并不了解的底層邏輯是,即便如今技術迭代效率提升,生命科學本質上仍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如同在迷霧中摸索,每一次失敗都是在排除錯誤選項,直到靠概率和堅持撕開突破口。
或許,創新從來都不僅是技術問題。它更是一種信念,唯有志同道合者,才能在漫長的孤寂中彼此照亮,將星火聚成燎原之勢。
堅持——
百萬次實驗,十八年“長跑”
注定艱難曲折,依舊破釜沉舟。
“研發過程中,99%都是瓶頸,但我們每一天都是用100%的努力和堅持,在與瓶頸斗爭。”張軍說。
李少偉回憶,二價HPV疫苗研發初期,一個關鍵環節的滯后嚴重影響進展。
轉機出現在一次“意外失誤”中。當時,他與團隊成員在實驗操作中發現異常,及時調整方法后,竟意外解鎖了全新的技術路徑——將HPV L1蛋白基因的一部分非核心區域移除,只保留其最關鍵的、能自我組裝成病毒樣顆粒的部分所表達出來的蛋白。就像組裝一臺機器,其中有一些多余的、容易互相粘連導致錯誤拼接的零件,只要精準地去掉這些多余的零件,剩下的核心零件不僅能更順暢、批量地生產,而且不影響最終模型的正確組裝和功能,效率也大大提升。
2019年,團隊聯合萬泰生物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首個國產二價HPV疫苗“馨可寧^®”,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可以自主供應HPV疫苗的國家。
早在2007年,國產二價HPV疫苗完成臨床試驗申報時,九價HPV疫苗的研發就緊鑼密鼓展開了。這對尚未從二價HPV疫苗不確定性中走出來的團隊來說,無疑是一項更艱巨的任務。
迎面而來的就是呈指數級增長的研發難度。“你要做的工作可不是原來的幾倍,后面可能要多加一個0。”李少偉用一組數字揭示其中的巨大挑戰:“二價HPV疫苗,我們大概做了20萬個獨立實驗;九價HPV疫苗,100萬個(獨立實驗)是有的。”
如今,談及如此龐大的工程,團隊成員一臉云淡風輕,但那些劈波斬浪的片段,依然在記憶深處熠熠生輝——
為攻克“某個型別蛋白難以組裝成顆粒”的難題,團隊整整花了3年時間,甚至有研究生為此延遲畢業半年。
疫苗中有效成分與雜質的平衡是核心難題——二價HPV疫苗合格的雜質殘留標準,在九價疫苗中就會超標。就像在針尖上雕刻,將每個環節的工藝精度做到極致。
臨床試驗同樣困難重重。招募受試者,雙盲分組接種,漫長的隨訪……中心臨床試驗與流行病學研究組組長吳婷教授介紹,團隊走原創路線,研發的是創新藥,審批標準和難度與仿制藥不可同日而語。九價疫苗項目的臨床試驗申報,便耗費了3年時間。“但我們覺得,這樣的堅持有意義。”
校園里的鳳凰花開了又謝。18年,首款國產九價HPV疫苗終于走完了漫長的研發審批旅途。
一項發表在《柳葉刀·感染病學》的頭對頭研究數據表明,國產九價HPV疫苗與進口疫苗具有相當的免疫應答及安全性。
眼下,第三代疫苗的研發工作正按計劃推進。“我們要向世界證明:在疫苗研發的前沿領域,我們同樣能成為開拓者。”李少偉說。
破局——
“疫苗必須是精品,但不該是奢侈品”
宮頸癌是目前唯一可以通過疫苗進行預防的癌癥。但不菲的接種費用,橫亙在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到2030年實現90%的女孩在15歲前完成HPV疫苗接種”目標前,成為一座難以翻越的大山。
中國方案,正在改變這一局面。
全新的技術路徑,讓二價HPV疫苗“馨可寧^®”不僅實現國內量產,還獲得世界衛生組織PQ認證,成為首支走出國門的HPV疫苗,目前已成功獲得摩洛哥、尼泊爾、泰國、印度尼西亞等23個國家的市場準入并入選9個國家的HPV疫苗免疫規劃項目。
這一點,廈門萬泰滄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萬泰生物子公司)總經理潘暉榕深有體會。2008年從夏寧邵實驗室博士畢業后,他幾乎沒有任何猶豫,就加入萬泰滄海,“太想參與到疫苗研發的全過程了”。
在潘暉榕看來,“1到100”的規模化落地,本就是中國所長。而廈門大學與萬泰滄海的合作,已實現從單點技術突破轉向全鏈路的創新平臺研發,讓實驗室到生產線的切換更加順暢。他透露,團隊自2013年便將合規要求融入產品開發全流程,提前規劃廠房設計與工藝優化,這也是產品獲批后能快速實現量產和全球化供應的關鍵。
“疫苗必須是精品,但不該是奢侈品。”夏寧邵團隊內流傳著這句話。回過頭看戊肝疫苗這款“別人不做的疫苗”,其價值坐標已然清晰。
一場20世紀80年代在新疆暴發的戊肝大流行引起了夏寧邵團隊對戊肝的關注。十幾萬人患病,700多人死亡,其中400多人是孕婦。“當時大家對戊肝知之甚少,不僅沒有特效藥,也沒有好的診斷手段和疫苗,我們覺得應該做點什么。”張軍回憶。
戊肝疫苗研發之初,有國際團隊甚至進度更快。然而,領跑者在考量了研發投入和商業回報后,選擇了退出。因為這一疾病,在貧困、缺乏清潔用水的欠發達地區容易流行,而這些地區對疫苗的支付能力有限。
“但我們不能只考慮成本,而是要看健康效益。中國的健康問題,最終還是要靠自己去解決。”張軍說。
這個全球首個,也是迄今唯一的戊肝疫苗,接種足跡從中國鄉村擴展到南蘇丹難民營,在世界版圖上逐漸燃起戊肝防治的光亮。
2024年,廈門大學團隊在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發文證實:按三劑免疫程序接種戊肝疫苗后10年,保護效果依然高達86.6%。
真正的科技巨輪,唯有以價值為羅盤,方能破浪前行,駛向光明。
每個團隊成員加入之初,都要聽一堂夏寧邵親自上的課——科研從來不是孤芳自賞,而是要解決真實世界的公共健康問題。唯有把個人智慧融入集體目標,方能實現社會信任的反哺,共同推動中國的科研創新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責任編輯:趙睿
- 2025全球創新創業大賽頒獎儀式在廈舉辦2025-09-10
- 全國試點,廈門入選!2025-09-10
- 2024年對外直接投資“成績單”來了!2025-09-10
- 48名兩岸選手廈門比拼姓氏知識2025-09-09
- 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在廈門開幕2025-09-09
- 2025國際投資論壇·未來投資大會在廈舉行2025-09-09
- 第七屆“絲路海運”國際合作論壇開幕2025-09-09
- 第五屆海絲中央法務區論壇在廈開幕2025-09-08
- 第二十五屆投洽會將于9月8日至11日在廈門舉辦2025-09-07
- 2025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論壇將在廈門舉行2025-09-07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首個“廈門地名打卡點”七夕前夜揭牌2025-09-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