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辦理案件,單單人工篩選專家就花了近半個月時間,這次使用新系統,不到5天就搞定了。”提起日前辦理的一起涉水污染案件,長泰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林靜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技術評估專家抽取流程的變化深有感觸。
今年年初,漳州市生態環境局捕捉科技發展趨勢,引入DeepSeek技術,成功制成全省首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技術評估專家庫隨機抽取程序,積極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改革。
AI賦能,智篩專家庫
在程序上線前,專家篩選是困擾基層的“老大難”。過去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技術評估專家抽取工作主要依賴人工操作,需工作人員手動整理大量專家信息,仔細篩選核對,不僅耗時費力,還可能出現疏漏,影響篩選結果的準確性和公正性。
以林靜經辦的涉水污染案件為例,按照以往流程,她需要先從紙質和電子文檔中整理出相關領域專家的聯系方式、專業領域、過往評估經驗等信息,初步篩選出符合案件需求的專家名單后,再逐一跟專家確認,整個流程繁瑣復雜。
如今,依托免費的DeepSeek技術制作的抽取程序,通過系統自動化處理功能,壓縮了80%的人工操作時間。市生態環境局法規綜合科工程師梁暉演示道:“輸入項目信息、專家領域、抽取數量等關鍵要素,系統會自動匹配契合案件需求的專家,通過智能算法快速生成專家候選名單,全程留痕可追溯。”
效率提升的同時,也進一步保障了評估質量。“系統能將專家專長與案件需求精準匹配,比如涉及大氣污染的案件會優先推薦大氣環境相關領域的專家,避免‘大雜燴’式組隊。”近日,針對薌城區某商貿企業涉嫌建設項目未經環評報批即開工建設等情況,薌城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黃加玲運用系統精準完成了專家篩選,助力了案件的有序高效辦理。
抽取程序按照專業領域和一定比例選取專家,打破了資格新老的界限,使不同資歷專家都有平等機會參與評審活動。“通過信息共享和公平競爭環境,能夠激勵新專家積累實踐經驗,同時鼓勵資深專家發揮引領作用,提升整體專業素質。”梁暉表示。
持續更新,優化體驗感
今年6月,市生態環境局結合抽取程序的前期運行情況進行系統升級,推出了抽取程序2.0版本。
新版本主要增加了“一鍵共享”和“動態管理”兩大功能。一鍵共享,可將使用記錄實時發送至省、市、縣三級指定郵箱,實現了全程可追溯的電子化存檔,方便了各級部門對專家抽取情況的監督和管理,也為后續的數據分析和決策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資料。而運用動態管理,能夠實時標注專家參與意愿等關鍵狀態,使工作人員能夠及時掌握專家動態,合理安排會前磋商時間和人員。
不僅如此,市生態環境局還持續強化人才、制度等方面建設,為搭好線上程序提供有力支撐。一方面,大力擴充人才梯隊,今年新增23名行業精英,專家庫規模擴大至116人,涵蓋農林牧漁、自然資源、高校等多行業多領域,實現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評估領域的全面覆蓋,為專家抽取提供了豐富且優質的人才資源池,也為評估工作提供就近、便利、專業、高效的技術支持,大幅減少企業高額的鑒定費用;另一方面,積極推動制度規范創新,于今年3月在全省率先出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技術評估專家庫管理辦法》。
“《管理辦法》從入庫標準到監督機制形成了全鏈條規范,比如明確要求專家需具備五年以上相關領域工作經驗,還建立了‘黑名單’制度防止利益關聯。”市生態環境局法規綜合科科長林志斌介紹,制度先行讓篩選專家有了“硬標尺”。
今年上半年,我市有18批次共59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運用線上程序篩選專家助力案件辦理。
“科技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守護綠水青山的利器。”林志斌說,市生態環境局下一步將持續探索AI應用場景,積極分享成功經驗,攜手各方力量,以實際行動助力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
責任編輯:唐秀敏
- AI賦能行業數智化升級,華為云走進福建與企業攜手共贏數字時代2024-05-21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漳州:多個小區柴火間竟成“充電站”2025-07-2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