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AI換臉”偽造身份、智能設備“偷聽”、攝像頭被操控……AI生成視頻、智能管家、刷臉支付等新技術讓生活更便利的同時,也隱藏著個人隱私被泄露的風險。如何提升防范意識、保護個人信息安全?
深度偽造視頻、音頻可以輕易制造“幻象”,眼見未必為實。一些違法犯罪分子利用AI技術“換臉變聲”,冒充親友、同事和領導實施違法犯罪,對此需要提高警惕。
視頻涉及交易、借錢等敏感要求時,如果對方動作和表情顯得有點“怪”,別急著回應。請對方做一個連貫的轉頭動作,或者用手掌完全遮住臉再快速移開。目前AI技術在模擬這些復雜的面部遮擋和光影變化時,容易出現卡頓、模糊或扭曲。另外,要注意聽語音細節,AI生成的語音有時會缺乏自然的呼吸停頓、情感起伏,或者帶有輕微的機械感、背景有異常雜音。如果對方聲音聽起來不連貫或者有明顯的“不正常”,務必提高警惕。
無論視頻、語音多么逼真,當對方要求進行資金轉賬或提供敏感信息時,務必通過其他可靠途徑二次確認。比如,掛斷后直接撥打對方常用且自己熟悉的電話號碼,或者通過共同認識的第三人進行側面核實。
智能攝像頭、音箱等智能設備便利了人們的生活,但也可能成為隱私泄露的“后門”。應留意管好家中小設備,做好智能設備的風險防范。
購買電子設備時,優先選擇有良好安全口碑的大品牌產品,此類產品的隱私保護和安全保障措施相對完善。不用智能攝像頭時,直接蓋上或拔掉電源,進行物理隔絕。另外,當電子設備第一次聯網時,立即修改默認的用戶名和密碼,改為高強度、較為復雜的密碼。同時定期檢查手機APP對智能設備的控制權限,僅授予必要的權限,關閉不必要的權限,以防不法分子“趁虛而入”。
警方提醒,通過“AI換臉”等新技術實施詐騙,與傳統的詐騙行為在本質上沒有區別。對于構成詐騙罪的,要依照我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如果通過操控攝像頭等設備偷窺偷聽他人隱私,則可能構成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或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等。
在日常生活中,個人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識,筑牢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防線。遇到疑似信息泄露或詐騙的,要保留好截圖、錄音、交易記錄等證據,及時撥打110報警。(記者 張天培)
責任編輯:趙睿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遏制網絡“開盒掛人” “守門人”應有責任擔當2025-03-20
- 以案釋法|學生個人隱私 不得隨意泄露2022-04-21
- 15款移動App及1款SDK涉嫌超范圍采集個人隱私2022-03-17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震撼!新疆一河水退去留520米“巨鯨”圖案2025-08-25
-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 賡續紅色血脈 譜寫復興新篇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