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午夜av,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韩日成人影院,污视频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財經頻道>財經新聞
分享

2024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萬億元大關,比上年增長5.9%,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7.8%,中國海洋經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看“海工”,巨輪從這里駛向深藍,我國新承接海船訂單量、海船完工量和手持海船訂單量三大指標國際市場份額首次全部超過50%;看“海產”,耕海牧漁建起現代“糧倉”,一季度海洋水產品產量同比增長4.5%;看“海風”,一座座海上風機繪出資源利用新圖景,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2%。

“藍色經濟”動力十足,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海工”:萬噸巨輪向深藍

清晨的薄霧尚未散盡,上海長興島的江南造船基地已是焊花飛濺、機器轟鳴。巨大的船塢里,數艘建造中的液化天然氣(LNG)船如同鋼鐵巨鯨初露崢嶸。

中船集團江南造船生產運行二部副部長瞿歡俊站在碼頭,目光緊跟著剛結束試航歸來的龐然大物,臉上難掩自豪。“這艘17.5萬立方米的LNG船試航非常成功,各項指標全部達標,獲得了船東的高度認可。”他告訴記者,今年將是LNG船的集中交付年,僅江南造船就預計交付10艘以上,“目前我們手持LNG船訂單約60艘,總價值約1500億元,排期已到2031年。”

這份繁忙與自信,映射著中國造船工業的強勁脈搏。走進中國船舶集團第七一一研究所,所長董建福正密切關注一套全流程船舶碳捕集系統的運行數據。他介紹,這套自主研發的系統對船舶排放二氧化碳的捕集率可達80%以上,轉化出的液態二氧化碳純度高達99.5%以上。今年4月,配備該系統的1.4萬箱大型集裝箱船已在洋山港成功完成液態二氧化碳卸岸交付,標志著我國在綠色船舶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未來我們將持續攻關,力爭攻克更多‘卡脖子’技術,為造船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技術突破是底氣,綠色轉型是方向。在中船動力集團中船三井的生產車間,一個占地堪比籃球場的龐然大物——全球首臺最大功率帶智能控制廢氣再循環系統的雙燃料發動機正在轟鳴試車。中船動力集團董事長李琤介紹,該系列發動機以液化天然氣和燃油為燃料,在燃氣模式下可實現硫化物減排99%以上、二氧化碳減排20%以上、氮氧化物減排80%以上。“我們正持續推進液化天然氣、甲醇、氨等零碳低碳燃料發動機的研發及產業化,低碳零碳發動機在公司產品中的占比持續提升。”李琤說。

從國產大郵輪到LNG船,從綠色發動機到碳捕集技術,中國造船工業正攀向產業鏈高端。根據自然資源部發布的《2024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2024年,以修正總噸計,我國新承接海船訂單量、海船完工量和手持海船訂單量三大指標國際市場份額首次全部超過50%。我國船企發揮競爭優勢,船舶產品出口到197個國家和地區。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石綏祥對記者介紹,今年一季度,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發展向好,我國新承接海工訂單金額、交付訂單金額、手持訂單金額同比分別增長57.1%、114.3%、24.2%。“重點海洋制造業保持較快增長,特別是海洋船舶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4.9%,‘壓艙石’作用持續顯現。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在高端海洋裝備制造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和產業鏈韌性,是海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支撐。”石綏祥說。

“海產”:耕海牧漁新“糧倉”

清晨6點,山東煙臺“耕海1號”海洋牧場,養殖工王振強駕船駛向深水養殖區。無人機掠過海面,鋼制平臺下懸掛的養殖網箱如同海底森林。

“海帶牡蠣套養,畝產翻了兩倍!”老王撈起一籠肥厚的牡蠣笑著說。在他身后,“耕海1號”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猶如海上城堡。這個集漁業養殖、旅游休閑、科研教育于一體的智能化平臺,開創了“一畝海產三畝收益”的新模式。

再往南,在海南島西南角,從海南樂東黎族自治縣龍棲灣海岸起航,深入大海約8海里,便可抵達龍棲灣普盛海洋牧場。這片牧場總規劃海域面積達350公頃,不僅配備了4個智能養殖旅游平臺和50個智能養殖網箱,還建設了水產品加工廠和海洋養殖科研中心等陸域設施。據了解,目前相關方面正在持續推進海洋牧場二期建設。

從渤海到南海,現代海洋牧場建設如火如荼,成為拓展“藍色糧倉”的重要陣地。這只是我國海洋漁業向深遠海、智能化、多元化邁進的一個生動切面。石綏祥介紹,2024年,海洋漁業實現增加值4880億元,同比增長4.0%。深遠海養殖迅速發展,養殖用海空間布局持續優化,新增開放式養殖用海不斷向深遠海域拓展,平均離岸距離已由2018年的10公里外延至目前的18公里。隨著海上養殖生產集群加快形成,智慧漁業蓬勃發展,海洋水產品供給能力持續提升,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了“藍色力量”。

不僅近海牧場生機勃勃,探索深遠海乃至極地的腳步也從未停歇。

深遠海養殖工船“湛江灣1號”在江蘇南通下水,風漁融合深遠海網箱養殖平臺“伏羲一號”完成中國船級社入級檢驗;自主研發的萬噸級南極磷蝦船“福遠漁9199”號從福建起航前往南極開展作業,為深遠海規模化養殖打開了新空間……這些探索與實踐,標志著我國開發利用海洋生物資源的能力正向更遠、更深拓展。

“海洋經濟不僅在量上實現了突破,更在資源保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上實現了質的提升。”石綏祥介紹,今年一季度,海洋水產品產量同比增長4.5%,其中海水養殖產量同比增長5.7%,海水養殖穩產保供作用持續顯現。

“海風”:新興產業蘊新能

一縷海風,一捧海水,蘊含著多大的能量?渤海之濱,一場依靠海洋電力業、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等新興產業破解資源困局的變革正在進行時。

遠眺海面,位于渤海中部的風電機組穩定運轉,風塔迎風矗立。在山東能源渤中海上風電G場址項目,輕型化、模塊化的海上升壓站得以應用,在中低風速區域成功部署超過10兆瓦的大型風電機組。

就在不久前,渤中海上風電G場址一期項目一次性全容量并網,在國內首次大范圍、規模化示范應用直徑252米風機葉輪。

海上“大風車”轉出新“風”景,更帶活了一整條產業鏈。占地22.4平方公里的東營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園里,有一張清晰的產業鏈協同圖。落地的35個產業鏈項目,涵蓋了從葉片、主軸、塔筒到風機主機的完備產業鏈上下游企業。

中船集團中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交付部副部長蔡梅園介紹,公司從上游企業采購主軸等零部件后,為山東能源新能源集團等下游企業組裝風機主機,生產的7至18兆瓦級機組已成為山東海上風電項目的絕對主力。

當前,海上風電逐步進入規模化、集群化發展新階段,海水資源利用規模不斷增加。2024年全年中國海上風電發電量同比增長近30%,助力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全國海水淡化產量超4億噸,工業冷卻海水用量超1800億噸。

海上風電、海水淡化只是海洋新興產業的“冰山一角”。2024年,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2%,在海洋經濟中占比不斷提升,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不斷取得新突破。在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的實驗室中,研究人員正加速推進相關海洋藥物的研究項目,免疫抗腫瘤海洋一類新藥BG136已啟動臨床二期試驗。

石綏祥告訴記者,海洋產業創新平臺建設也在同步推進。在海洋工程裝備、海上風電、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等領域,山東、浙江、廣東等沿海地區積極打造以產業化為目標的創新平臺。在海洋工程技術、深水油氣裝備、深部深海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等領域,央企聯合高校、科研院所、民營企業等成立創新聯合體,有力助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從近岸到遠洋,從資源開發到生態協同,海洋經濟正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躍遷。”(記者 孔德晨)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最新財經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帥!莆田小伙蔡偉,亮相九三閱兵式!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维西| 南澳县| 天津市| 轮台县| 靖边县| 乡宁县| 威海市| 尤溪县| 苍溪县| 兰西县| 梅河口市| 康平县| 柯坪县| 金华市| 广西| 濉溪县| 隆昌县| 广元市| 六枝特区| 大同市| 黄山市| 莱州市| 凤阳县| 修水县| 年辖:市辖区| 锡林浩特市| 滨州市| 深圳市| 临猗县| 城固县| 琼海市| 衡阳县| 泰兴市| 军事| 淮阳县| 龙南县| 黄冈市| 镇沅| 新闻| 迁安市| 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