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駕駛收割機采收再生稻。
東南網8月12日訊(福建日報見習記者 王玥明 通訊員 袁野 徐裕 文/圖) “平均干谷畝產達770.5公斤,達到超高產水平。”8月10日上午,浦城縣臨江鎮水西村萬鑫家庭農場高產高效栽培示范片的稻田邊,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申建波揭曉該田塊再生稻頭季測產數據。這意味著福建農林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廖紅教授團隊的“精準降酸、控鋁、深耕、培肥”綠色種植技術獲得成功,為全省綠色種植再生稻樹立了標桿。
當日,由全國多地農業專家組成的測產組從萬鑫家庭農場選取3塊代表性田塊,嚴格遵循標準化流程,測得一號田干谷畝產827.04公斤、二號田752.72公斤、三號田731.74公斤,平均干谷畝產達到770.5公斤。
這一成績來之不易。
據介紹,再生稻“一種兩收”,不增耕地即可增產,完美適配南方“一季有余,兩季不足”的光熱條件,且再生季無需重新播種、育秧、插秧和翻耕,可節省近50%的生產成本,用肥量僅為頭季的1/2至2/3。然而,南方農田多面臨土壤酸化的問題,導致土壤退化,鋁離子活性增加,造成作物根系受損、減產,威脅糧食安全與生態環境,種植再生稻“既要南方適宜光照,又要擺脫酸化土壤影響”的矛盾長期存在。
而今,廖紅團隊采用“精準降酸、控鋁、深耕、培肥”綠色種植技術,成功破解了這一難題。
記者了解到,測產田塊在今年3月剛改為高標準農田,尚未形成犁底層,土壤不均且酸性較強。“這樣的土壤條件能突破700公斤,遠超預期。”廖紅介紹,其團隊使用特制再生稻專用有機肥改良土壤,配合科學水肥管理和秸稈還田技術,持續提升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將曾經堅硬板結的貧瘠土地改造為良田,為土壤酸化地區糧食增產提供可復制方案。
“不施化肥和除草劑仍獲高產。”農場負責人馬芳華難掩激動,“以往這類田塊使用化肥的情況下,頭季畝產超600公斤已算難得。今年再生季如果再增產,起碼比去年多掙70萬~80萬元。”
綠色種植的生態效益在對比試驗中尤為突出:化肥田水體渾濁如“菠菜湯”,而有機肥田水質達地表Ⅱ類標準,可直接養魚;有機肥種植的稻株更挺拔、抗倒伏,穗數多出10%。
作為“福建糧倉”,浦城縣近年來通過選育良種、建設良田、培育良技、推廣良法、引進良機,多維度推動再生稻產業發展。2024年,全縣再生稻種植面積8.5萬畝,示范片兩季畝產高達1382.7公斤;今年,全縣再生稻種植規模達10萬畝。綠色種植頭季測產傳來的捷報,讓浦城糧食生產的底氣愈發充足。
責任編輯:趙睿
- 兩岸書畫藝術家相聚福建浦城 共繪兩地融合發展新畫卷2025-06-26
- 浦城縣山下鄉做精做深筍干產業 帶動群眾增收2025-05-29
- 科技+文化!全國媒體總編記者握著 “仙草”看浦城2025-05-15
- 詩畫浦城 農文旅融合共繪發展新篇2025-04-14
- 福建浦城:花開迎客來,春風十里不如花海一聚2025-03-24
- 百姓新圖景|一張剪紙搬了四次“家”2025-02-27
- 浦城縣:只進“一扇門” 省時又省心2025-01-26
- 走進文化地標 感受浦城年味2025-01-20
- “村播”賦能浦城好物走四方2025-01-07
- 我在浦城尋古道2024-11-13
-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
南平:在保護中傳承 在融通中發展2025-08-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