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午夜av,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韩日成人影院,污视频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教育頻道>教育資訊
分享

8月26日上午,福建省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系列主題教育專場新聞發布會。

優質普高定向指標不低于70%!福建教育這五年……

新聞發布會現場。(主辦方供圖)

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葉燊;省委教育工委委員,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吳偉平;省委教育工委委員,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黃建順;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陳洪堯出席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期間福建省教育發展的總體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十四五”期間福建教育總體情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十四五”以來,教育系統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福建沒有理由不把教育辦好”的殷切囑托,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奮力推進教育強省建設,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五年,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全省現有各級各類學校1.42萬所,在校學生921.12萬人、比2020年增加45.29萬人,教職員工71.89萬人、比2020年增加6.78萬人;教育主要指標穩中有升,學前教育三年入園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保持在99%以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保持在97%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20年的57.88%提高到63.9%;教育改革與教育公平同步深化,教育資源供給在滿足人民群眾“有學上”的基礎上,正向“上好學”目標加快邁進。

堅持立德樹人

在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彰顯“教育擔當”

一是思政教育守正創新。系統梳理并學好用好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關于教育工作的探索與實踐,創新“行見八閩”大思政課研學實踐圈,教育引導青年學生追尋領袖足跡、感悟思想偉力,高校全面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我省成為全國“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改革試點地區。開展學校“溫暖集體”建設,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和美育浸潤行動,同步加強勞動教育、科學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呵護學生身心健康的育人體系。

二是黨建引領全面加強。健全完善教育系統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工作機制,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運行效能不斷提升,公辦中小學基本建立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民辦學校黨的建設不斷加強,黨建與業務更加融合。

三是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召開全省教育大會,制定出臺《福建教育強省建設規劃綱要》等重要文件,全面部署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教育支出是全省財政第一大支出,教育經費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例保持在20%以上。 

堅持優質均衡

在促進社會公平中展現“教育作為” 

一是民生實事扎實推進。省委省政府持續將人民群眾關切的教育熱點問題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新建、改擴建或提升公辦幼兒園804所,新增城區公辦義務教育學位35.14萬個,改造中小學教室照明條件7.11萬間,組織1110所中小學校體育場地向社會開放。

二是基礎教育擴優提質。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學前教育普惠率從2020年的92.18%提高到94.97%,16個縣區成為“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城鄉一體化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鄉村小規模學校100%達到省定標準,隨遷子女在公辦義務教育學校就讀的比例從2020年的92.76%提高到95.38%,8個縣區成為“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擴大普通高中學位供給,優質普通高中定向招生指標比例不低于70%,在49所學校設置綜合高中班163個,學生就讀高中的渠道更加多樣、更加通暢。

三是教育公平有效保障。深化落實“雙減”工作,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提升課堂教學和課后服務質量,有效減輕學生及家長過重負擔。深入實施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實現20萬人口以上縣域特教學校布點全覆蓋。建成9所專門學校,已建或在建的專門學校實現各設區市全覆蓋。健全涵蓋所有學段、所有學校、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體系,省級及以上財政每年下達資助資金約27億元,年均資助學生約100萬人次。 

堅持服務大局

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貢獻“教育力量”

一是聚焦產業需要調整學科專業。建立健全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和“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制,強化與行業部門的協同聯動,大力發展新興交叉學科和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累計調整優化本專科專業點1589個、占專業點總數的44.46%,其中,新增適應發展需要的專業點888個,撤銷或停招就業率低的專業點701個;全省高校現有本專科專業點3574個,其中理工農醫類占比達58.98%。

二是聚焦區域發展優化院校布局。院校設置取得新成果,福建工程學院更名為福建理工大學,福建福耀科技大學、福州大學醫學院、本科層次黎明職業大學獲批設立,新設集美工業職業學院。高等教育綜合實力持續提升,廈門大學、福州大學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6所職業院校入選第二期國家“雙高計劃”。布局建設市域產教聯合體11個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7個,實現每個主導產業至少有一所行業性職業院校與其對接。

三是聚焦科技創新強化人才培養。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從2020年的8個增加到11個,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從13個增加到20個,實現研究生培養各設區市全覆蓋。強化有組織科研,開展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改革,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機制,高校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占全省總數85%以上,獲省科技一等獎數占全省總數50%以上,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更加凸顯。多措并舉、壓茬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以高校畢業生就業穩促進大局穩。 

堅持改革創新

在完善現代化治理體系中凝聚“教育智慧”

一是教育綜合改革行穩致遠。教育評價改革有序推進,高考綜合改革平穩落地,穩步實施中小學“總校制”“集團化”等辦學管理體制、中職高職“3+2”及中職本科“3+4”貫通培養、本科高校管理體制等改革,以改革促發展的格局更加完善。

二是教師隊伍建設更加強化。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評選表彰省級以上各類優秀教師1189人,涌現出“感動中國人物”林占熺、“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蘭臻等一大批優秀教師代表。健全教師培養培訓體系,深入實施閩江教育領軍人才和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現有國家級高層次人才近1200人次。優化教師管理服務,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和公辦普通高校人員控制總量管理改革,教師隊伍的動力活力持續增強。

三是教育交流合作互利共贏。擴大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現有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機構)56個,職業院校積極“走出去”,“海絲學院”等職教品牌受到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廣泛歡迎。深化閩臺教育融合發展,具備對臺招生資格的高校達39所,搭建了覆蓋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全學段兩岸教育交流平臺。

四是數字教育賦能增效。深入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推進數字賦能“教、學、研、管、評”全鏈條,升級“福建智慧教育平臺”,推進國家、省、市、縣、校五級數字資源銜接互通,實現中小學班級多媒體教學設備全覆蓋,優質數字教育資源覆蓋面不斷拓展。深入實施教育入學“一件事”改革,實現學生入學“一網通辦”,減跑動、減環節均達到100%,群眾辦事滿意度不斷提升。

下一步,全省教育系統將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來閩考察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貫徹落實教育強國、教育強省建設部署要求,科學謀劃“十五五”規劃,聚焦立德樹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聚焦服務發展、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聚焦人民滿意、提升教育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聚焦夯實基礎、加強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聚焦互利共贏、深化國際教育合作交流,以教育之強厚植人民幸福之本,為我省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提供更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發布會現場回答了哪些問題?

一起來看

▼▼

01

記者:我們知道實踐育人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十四五”以來,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在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打造新時代社會實踐育人新范式,著力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方面,采取了哪些舉措,取得哪些成效?

省教育廳:“十四五”以來,我們聚焦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充分發揮我省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實踐地的獨特優勢,創新打造“行見八閩”大思政課研學實踐圈,全面構建“大思政”教育體系和校家社協同育人格局,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一是健全工作機制,高站位塑造育人生態。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牽頭抓總,定期研究部署立德樹人工作,牢牢把握正確育人方向。成立“行見八閩”南部、北部、西部片區研學實踐圈試點建設協同中心,打造校地聯合研學實踐共同體,建立“定期會商、問題協商、育人共商”工作機制,構建黨委統一領導、校地協同聯動、社會積極參與的育人格局。

二是創優特色課程,一體化激活育人動能。將習近平總書記的福建足跡轉化為鮮活的育人教材,推動思政教育“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組織編寫《追尋足跡 感悟思想》《福建紅色文化讀本》(大中小學版)等特色讀本,開發設計426門研學實踐精品課程,讓學生在追尋領袖足跡中體悟時代變革、感悟思想偉力。

三是強化資源供給,多層次拓展育人場域。用好用活新時代偉大變革成功案例和地方特色資源,因地制宜建設17個國家級、96個省級、100余個市級實踐教學基地,試點建設2000余個大中小學研學營地基地,規劃設計420條研學實踐精品路線,串點成線、連線成圈,形成布局合理、互聯互通的實踐育人網絡。

四是豐富活動載體,全方位提升育人質效。深入開展“體悟優秀傳統文化”等主題實踐活動,每年超6000所大中小學校、600萬名學生參與其中。發揮7個省級大學生研習社、120個大學生理論讀書社的作用,教育引導廣大學生深入了解國情民情、厚植家國情懷。

02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十四五”以來,我省在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有哪些特色做法及亮點工作?

省教育廳:“十四五”以來,我們始終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堅持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多措并舉推進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

一是堅持思想引領,筑牢教師隊伍思想根基。健全教師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完善全過程師德教育體系,將每年9月定為弘揚教育家精神主題活動月,浸潤傳承教育家精神。加大優秀教師表彰宣傳力度,發揮“感動中國人物”林占熺、“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蘭臻等優秀教師示范引領作用,展現新時代八閩教師良好形象。

二是堅持固本培優,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提升師范生培養質量,85個師范專業通過二級認證,有針對性地為山區培養緊缺教師近3000名。健全教師培訓體系,縣級教師進修學校標準化建設實現縣區全覆蓋,面向老區蘇區實施領航計劃培訓項目,創新開展“下沉式”教師培訓,擴大優質教師培訓資源覆蓋面。強化各類人才引育,深入實施鄉村優秀青年教師培養支持等計劃,培養省級名優教師近1300名。

三是堅持改革賦能,充分激發教師隊伍活力。改革編制管理,加大緊缺學科教師補充,不斷優化學科結構。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師資均衡配置,每年交流輪崗的骨干教師均超20%。實施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帶動教師數字素養提升。修訂大中小幼教師職稱評價標準,突出對教師師德、能力和業績貢獻的考核評價,堅持對師德違規行為“零容忍”。

四是堅持優師惠師,不斷增強教師獲得感幸福感。省市縣大幅壓減社會事務進校園事項,切實減輕教師非教育教學負擔。全面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并將補助標準提高到平均每人每月不低于500元。建立教師每年免費體檢制度,鼓勵各地推出療休養、景區減免門票、便利就醫、免費乘坐公交車等惠師措施,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風尚。

03

記者:教育是重大民生工程,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十四五”以來,省教育廳在促進教育公平,加快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和進展?

省教育廳:建設教育強省,基點在基礎教育。“十四五”以來,我省圍繞推進基礎教育公平優質發展,采取一系列綜合改革舉措,不斷提升教育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

一是突出普惠性,教育保障全學段全覆蓋。出臺《關于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實施方案》,根據學齡人口“梯次變動、錯位達峰、區域分化”特點,前瞻優化資源結構布局,逐步建立同人口結構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支持有條件的幼兒園開設托班532個,招收2至3歲幼兒近8000人。推動普通高中擴容增位,普通高中在校生規模比2020年增加22.5萬人。

二是突出可及性,優質資源跨山海聯城鄉。深入實施基礎教育擴優提質工程,統籌推進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堅持“校內提質”與“校外治理”兩手抓,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動福州與南平泉州三明、廈門與龍巖開展山海教育協作,組織優質高中對口幫扶119所縣域高中,243所沿海優質學校與山區學校結對共建。以“總校制”引領集團化、教育共同體等辦學管理體制改革,組建581個教育集團、覆蓋2785所城鄉學校,建立965個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統籌人財物管理,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斷縮小區域、城鄉、校際、群體教育差距。

三是突出便捷性,入學服務零距離暖民心。開展“陽光招生”專項行動,持續鞏固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和“公民同招”改革成果。深化“雙減”三年行動,課后服務覆蓋城鄉學校。保障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享有同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義務教育權利。市縣兩級全覆蓋建成并運行教育入學“一件事”平臺,全省辦件量達43.5萬件,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04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十四五”以來,福建省是如何推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的?

省教育廳:“十四五”以來,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對福建高等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圍繞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加快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不斷提升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能力,更好地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

一是有組織推進學科專業建設。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發展需要,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促進學科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有效聯動。實施一流學科培優計劃,遴選確定22個培優學科予以重點支持。高校90個學科進入全球ESI排名前1%、9個學科進入ESI排名前1‰,分別是2020年的3倍和4.5倍。強化學科專業內涵建設,入圍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305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350門。

二是有組織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依托我省高校10個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2.0基地,探索科教融匯協同育人機制。組織高校與龍頭企業共建省級現代產業學院57個,遴選建設省級產教融合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75個,布局建設省級卓越工程師學院2個,工程碩博士校企聯合培養試點高校5個,促進產教協同育人。建成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等5個專業特色學院,獲批國家級集成電路、醫學攻關等2個產教融合創新平臺,推動建設福州大學未來膜技術學院、福建警察學院一流網安學院。

三是有組織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人才培養規模持續擴大,2024年高校向社會輸送畢業生34.2萬人,其中研究生2.5萬人、本科生15.3萬人、高職生16.4萬人;與2020年相比,畢業生總數增長53.2%,其中研究生和本科生分別增長了62.3%和23.1%。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實施高等教育服務“四大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2024年全省公辦高校轉化科技成果1055項,產學研合作合同6508項。

05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請列舉“十四五”以來,福建省在推動職業教育發展方面的主要舉措,并介紹其產生的實效。

省教育廳:“十四五”以來,我省持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不求最大、但求最優、但求適應社會需要”的重要理念,加快推進具有福建特色的職業教育新體系建設,不斷提升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堅持拓寬渠道,助力學生成長成才。優化職業教育辦學體系,提升專業適配度,不斷增強綜合實力。新增職業本科、高職院校和職業師資培養院校各1所,健全“中職—高職—職業本科—職教師資”辦學體系。新增專科專業點616個,其中理工農醫類占比達65.35%;撤銷或停招就業市場飽和、需求下降或與產業規劃不匹配的專業點446個。不斷擴大五年制高職人才培養規模,探索開展中職本科“3+4”貫通培養和專本銜接“3+2”試點。今年有14所本科院校面向中職招生2800人,比2020年增長87%。職教學生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屢創佳績,獲獎總數穩居全國前10位。

二是堅持適配發展,提升服務產業能力。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強職業教育支撐產業和服務區域發展的能力。培育建設省級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現有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103個、產業學院試點項目129個,晉江市域產教聯合體成為首批國家級市域產教聯合體。職業學校與企業聯合申報科技成果1243項,培訓企業員工200余萬人次。

三是堅持以僑為橋,打造職教出海品牌。充分發揮福建省僑的優勢,通過“校企同行”,著力為中資企業“走出去”培養更多本土化技術技能人才。組織職業學校在21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布局建設“海絲學院”,推出一批專業標準、課程標準和職業標準,推動我省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經貿、人文和教育交流合作。

06

記者: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十四五”以來,省教育廳在推進教育數字化,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等方面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取得了哪些實際性成果?

省教育廳:“十四五”以來,我們圍繞“數字福建”建設,深入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加快探索數字賦能教育,為建設教育強省提供有力支撐。

一是數字教育基座提檔升級。堅持“全省一盤棋、教育整體性、區域一體化”,規劃建設教育專網、教育行業云和智慧教育平臺、公共服務平臺、教育治理平臺,搭建“一網一云三平臺”的總體架構。推進基礎設施數字化、智慧化改造,建設智慧校園試點校110所、人工智能試點校104所,實現全省學校(含教學點)寬帶網絡接入和帶寬100M以上全覆蓋、中小學班級多媒體教學設備全覆蓋。

二是數字教育資源提質擴面。推進數字資源深度應用,“福建智慧教育平臺”資源總量達35萬條,承載大中小學省級精品課程3000多門。建設“福建省高校在線教育聯盟”,推進不同高校之間跨校課程互選、學分互認,目前參與的高校達39所、上線課程790門,累計選課近76萬人次、獲得學分48萬多人次。建設“福建省高校數字圖書館”,累計提供文獻2591萬篇,下載圖書251萬次。

三是網上辦事效率提速惠民。建成“福建助學”智慧資助云平臺,實現與民政、殘聯等部門的信息共享,2024年精準識別并資助特殊群體學生20.2萬余人次。上線高考志愿填報輔助系統,幫助考生及家長研判選考科目,遴選匹配合適的志愿,2025年有20.38萬名考生使用,訪問總量達804萬人次。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最新教育資訊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晉安榕博小學開學典禮現場秒變科技園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海市| 哈尔滨市| 灵石县| 岳普湖县| 偃师市| 饶平县| 阜宁县| 林甸县| 林周县| 张家界市| 乌鲁木齐县| 饶河县| 麻城市| 栾川县| 桂东县| 榕江县| 枝江市| 桓台县| 新巴尔虎左旗| 县级市| 千阳县| 菏泽市| 晋城| 望城县| 抚宁县| 桓台县| 马山县| 喜德县| 金塔县| 邯郸县| 蛟河市| 鱼台县| 义乌市| 古田县| 连州市| 皋兰县| 平舆县| 宁安市| 深圳市| 扶风县| 门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