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底層架構的日益成熟,AI(人工智能)正加速滲透到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而農業作為保障經濟社會穩定運行的“壓艙石”,憑借其基礎性地位與廣闊的升級空間,已成為AI技術落地應用的重要場景。近日,《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正式發布,明確將“加快農業數智化轉型升級”列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關鍵方向,為“AI+農業”的落地實踐繪制了清晰路徑。
對于“AI+農業”的戰略意義,努曼陀羅商業戰略咨詢創始人霍虹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AI+農業’的深入推進,不僅能為農業穩產增產提供切實可行的技術抓手,更從根本上夯實了我國糧食安全的底層支撐能力。長遠來看,這一趨勢將有力推動我國從‘農業大國’向‘農業科技強國’加速邁進,為農業現代化注入持久動力。”
政策體系日益完善
事實上,將“AI+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路徑,早已成為我國農業政策的重要導向。今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概念,要求支持發展智慧農業,進一步拓展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場景。
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地方層面也迅速行動,紛紛出臺配套措施推進“AI+農業”落地。以浙江嘉興為例,當地發布的《嘉興市推進“人工智能+”行動計劃(2025—2027年)》指出,推進“人工智能+現代農業”。大力發展智慧農業,鼓勵農業領域企業建設溫度、雨水、太陽輻射等智能監控系統,利用人工智能模型提升生物育種、病蟲害監測預警、農產品追溯管理等能力。
政策體系的完善將為“AI+農業”產業化落地提供堅實支撐。中國電子商務專家服務中心副主任郭濤對記者表示:“當前的政策不僅明確了AI技術向農機裝備等重點領域滲透的路徑,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清晰指引;更通過構建全鏈條的產業支持機制,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這種環境不僅能增強對優質企業和資本的吸引力,還能帶動上下游產業形成集群效應,為‘AI+農業’的產業化落地提供全方位支撐。”
上市公司積極布局
從產業發展現狀來看,“AI+農業”目前雖仍處于規模化普及的起步階段,但“爬坡”速度已顯著加快。霍虹屹對此表示,當前全國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持續提高,為“AI+農業”的“數字大腦”搭建了廣泛的硬件載體;而各項政策中明確的量化目標,又進一步推動了行業系統的完善與優化。這兩大因素相互作用,正共同助力“AI+農業”從零散的“點狀規模”,向連貫的“線狀聯通”和全面的“面狀普及”加速演進。
在政策利好與市場潛力的雙重驅動下,越來越多上市公司開始加碼“AI+農業”賽道。
浙江托普云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公司致力于AI能力與產品和解決方案的深度融合,積極開展農業AI算法深度研究,推出農業AI智能體“問稷”,打造出AR眼鏡“作物衛士”、機器狗“田間偵察兵”等多款AI新農具,將AI技術切實落實到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
湖北富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則以“土壤檢測&土壤大數據+CMA(中國計量認證)+AI”“水的精準灌溉+AI”“產量預估AI”等數字節點為核心抓手,連接田塊、農戶和農服人員,持續完善包括土壤檢測評價、科學種植規劃、智能滴灌決策等場景在內的數字農業配套服務。
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將AI技術應用至育種體系創新,推進水稻、玉米全基因組選擇的育種大數據、大模型構建,并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其水稻產品經全基因組選擇育種后,基于深度神經網絡的育種效率提升了64.2%。
盡管“AI+農業”已在多個場景取得突破,但從整體產業滲透率來看,仍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國際注冊創新管理師、鹿客島科技創始人盧克林對記者表示,當下“AI+農業”存在“數據斷鏈”“商業閉環難”“人才錯位”等堵點難點,整體滲透率遠不及工業領域。
對此,郭濤認為企業可從三方面實現破局:一是搭建“示范基地+合作社”推廣模式,緩解樣本數據獲取難題;二是開發輕量化、低成本解決方案,降低農戶試用門檻;三是聚焦果蔬、畜牧等高價值作物打造標桿案例,在突破技術普惠難題的同時加速形成商業閉環。(記者 鄔霽霞)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商務部:將出臺若干政策措施促進服務出口和消費2025-08-28
- 宏觀政策發力顯效 推動經濟穩中有進2025-08-27
- 我國ETF規模首次突破5萬億元大關2025-08-27
- 最新財經新聞 頻道推薦
-
重大項目加快落地 能源投資“向綠向新”2025-09-0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