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祖地的43位臺灣江氏宗親在承啟樓前合影。福建日報記者 汪潔 通訊員 黃秋萍 攝
《永定江氏宗譜》 福建日報記者 汪潔 攝
東南網8月28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汪潔 通訊員 熊川)“兄弟們,我又回家了!”近日,臺北市永定縣同鄉會理事長江宇強回到龍巖市上杭縣,參加第三屆“五洲客家音”文化學術交流會。人未到,便在兩岸江氏兄弟的微信群中提前報告了行程。這位居住在臺北的江氏后人,其父輩便是從龍巖市永定區高頭鎮遷居至臺灣。這些年,江宇強頻繁往返兩岸,他自小便知,自己的“根”在高頭,“高頭鎮有座最出名的土樓承啟樓,遙遙對著的就是我家”。
高頭江氏遷臺的時間較早,而且遷臺的人數量眾多。高頭江氏保持著重宗族興旺、好兄弟相幫的客家風俗,一個家族有一人去臺,后來往往會攜家帶口也過去。據高頭東山、北山、南山的族譜記載,明末至清乾隆年間,大批高頭江氏先人渡海赴臺,據不完全統計,江氏22世以前赴臺的就有460多人。
如今,隨著閩臺江氏族譜成功對接,越來越多的臺灣江氏宗親回到高頭尋根祭祖。當兩岸江氏族人握手擁抱的那一刻,同宗同族的血脈親情跨越了時空,找到了歸處。
族譜對接
“這是我們2010年增訂的《永定江氏宗譜》。”剛到高頭鎮坐定,江宇強的同輩兄弟江宇園便拿出一本厚重的、大紅封面的族譜,“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高頭江氏各世代遷臺的情況。”這背后,離不開一位名叫江林宣的老人的努力。
江林宣同為永定區高頭鎮江氏后人,長期在廈門市圖書館工作,2002年退休后回到老家,開始重修江氏族譜。他編撰的《永定江氏宗譜》收錄了超過3萬江氏宗親,但許多名字后面只標注著“遷臺灣”或“往臺灣”,這些人去了哪里、后代情況如何,成為江林宣心中的遺憾。
根據江林宣的考證,江氏百八郎公從河南遷到福建,在永定高頭定居并繁衍后代。從明清時期開始,大量江氏先人從高頭遷往臺灣。據族譜記載,從高頭到臺灣的“開臺祖”就有343人之多,大多是在康熙、乾隆年間遷往臺灣,少數是在明朝末年遷臺。
這些江氏先人在臺灣開枝散葉,但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根”。一代代人口耳相傳,將祖籍地的信息珍藏在族譜中,期待有一天能夠重新續上這條跨越海峽的血脈之線。江氏在臺灣的第七代子孫江彥震手中就有一份從父親手中繼承來的家譜。300多年前,江氏先輩鑒周公抵達臺灣。家譜里清楚記載鑒周公子孫血脈在臺灣的生息繁衍,但是再往前呢?鑒周公來自哪里?自己的“根”又在哪里呢?與對岸的江林宣一樣,江彥震有著同樣的困惑:“一開始不知道我們從哪里來,后來年紀慢慢大了,就想了解我們到底從哪里來。”
轉機出現在2008年,大陸居民赴臺旅游啟動。江林宣決定親自前往臺灣尋親。在臺灣六桂堂總部幫助下,江林宣聯系上了島內的江氏宗親會。“電話打通后,對方聽說我是從大陸來的江氏,都很熱情,開著車接上我跑遍整個臺灣,尋找高頭的江氏宗親。”江林宣告訴記者,正是這樣的機緣,他結識了在桃園的江彥震。
兩人帶著各自的族譜一對接,代次、名字完全吻合。江彥震的族譜上清楚記載著鑒周公從永定高頭遷到臺灣的史實,而江林宣的族譜上正好有鑒周公從高頭遷出的記錄。這場跨越海峽的相逢,解了江彥震多年的心結,也連接起兩岸江氏宗親的深情厚誼。
同宗共祖
同根同源,情牽兩岸。雖然江宇強的父親江秋榕1947年就從高頭遷至臺灣,但“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祖訓他一刻也沒有忘記。
“父親說著一口地道的客家話,逢年過節我們家的飯桌上都是各類客家美食。”江宇強回憶道,過年一定要蒸年糕,五月初五包粽子。“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道叫芋子粄的小吃。”江宇強的父親會將芋子蒸熟并搗成芋泥,再撒入木薯粉進行攪拌和揉搓,后將韌性十足的粄條放入用花生、豬肉塊、魷魚干、冬筍等食材煸炒的料汁里燜煮而成。“冬筍在大陸不是什么稀奇食材,但在臺灣價格不低,父親堅持要做這道菜,的確是離不開家鄉的味道。”
不僅是美食,兩岸江氏還有共同的信俗。被神格化的江氏先祖東峰公太是高頭江氏特有的地方保護神。相傳明朝嘉靖年間發生以張璉為首的民變,江東峰率子侄抵御時不幸身亡,后受到族人及周邊民眾的景仰和供奉。“永定高頭江氏明末清初開始赴臺,東峰公太作為保護神也隨江氏先人一起到了臺灣。”龍巖學院閩臺客家研究院原副院長徐維群教授告訴記者,臺灣以江氏宗族為主要族群的村落都有此信仰,幾乎家家戶戶的神龕都奉祀著東峰公太。
當江宇強跟隨父親第一次回到高頭時,熟悉的客家口音讓跨海而來的他倍感親切。祠堂內掛著的“濟陽堂”堂號,對他來說更是再熟悉不過——臺灣的江氏宗祠里也掛著同樣的牌匾。“相同的族譜、鄉音、美食、宗祠、信俗文化,這些都無不印證著閩臺江氏是一家。”江宇強說。
代代相傳
2024年5月,細雨中的永定區高頭鎮江氏宗祠前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一群特殊的家人——43位來自臺灣的江氏宗親,終于回到了闊別數百年的祖地。當載著臺灣江氏宗親的車輛緩緩駛入這個客家小鎮,等候多時的當地宗親立刻點燃鞭炮、敲響鑼鼓、舞動長龍。聽親切鄉音、品家鄉風味、觀家鄉變化,臺灣江氏宗親連連說:“回家了!回家了!”
客家人有著根深蒂固的故土情結,隨著兩岸交流愈發頻繁、交通愈發便利,臺灣各地的江氏宗親經常組團回到祖地,交流互動越來越密切。作為臺北市永定縣同鄉會的新一任理事長,江宇強深知閩臺江氏的親情需要一代接一代傳承。
“父親對我的影響很大,他對兩岸江氏的交流不遺余力。”江宇強說,父親在世時,高頭江氏鄉親總是親切地喊他一聲“秋榕叔”。江秋榕在臺北當了20多年的里長,還連任了第九、第十屆的臺北市永定縣同鄉會理事長,無論是永定還是臺北的鄉親們需要幫忙,江秋榕總是義不容辭。“那時候,秋榕叔每次回到永定高頭,總有鄉親們排起長隊,問他自家遷往臺灣的親眷的近況,或是讓他幫忙尋找失聯的親人。”江宇園回憶道,江秋榕總是耐心地記下來,促成了不少江氏鄉親的團聚。
如今,接棒的江宇強活躍于兩岸江氏宗親和客家文化的交流中,盡心竭力組織臺灣永定籍鄉親回祖地尋根謁祖、參與兩岸客家文化交流活動。去年6月,江宇強帶著4個兒子回到高頭,臨行前他說:“原來是阿公帶著我回老家,這次是你們跟著我回去,你們得知道,回家的路怎么走。”
一代代高頭江氏的傳承,將兩岸的血脈親情緊密相連。這條跨越海峽的回家路,在接力中越走越寬,正如江氏宗祠前那裊裊香火,延續著永不磨滅的宗族記憶與濃濃鄉愁。
責任編輯:趙睿
- 永定:荒山坡長出“黃金果”2025-08-11
- 永定打造石材循環經濟樣本2025-07-30
- 永定舉辦高素質農民“直播電商+AI”培訓班2025-06-26
- 永定發放首筆采礦權質押貸款2025-03-03
- 永定農特產品“借樓出海”2024-12-12
- 永定頒發全省首本農村集體經濟集體股權證2024-12-09
- 永定:人大建議辦得如何?量化評分2024-11-15
- 龍巖永定成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中心2024-10-30
- 兩岸客家文化交流活動在福建永定開幕 現場簽約3個臺資項目2024-08-12
- 兩岸客家文化交流活動:“永定是我的家鄉”2024-08-12
- 最新龍巖新聞 頻道推薦
-
龍巖永定:為環衛工人提供“清涼港灣”2025-08-2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