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中國教育界遭遇空前危機。福建教育界人士以救亡圖存為使命,在烽火中筑起堅不可摧的“教育長城”:高校內遷延續文脈,新校創辦謀劃未來;社會教育喚醒民眾,國難教育砥礪氣節……福建抗戰文化教育事業得到繁榮發展,為中華民族保留下了珍貴的教育火種。
薩本棟(二排左四)在長汀廈大校門前與部分教師合影。
篳路藍縷的遷徙之路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畔一聲槍響,拉開了全民族抗戰的序幕。
當時福建雖非主戰場,沿海卻屢遭侵犯,城市設施損壞嚴重。為存續文脈,沿海大中學校紛紛部署工作,開啟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教育大遷徙”。
廈大學生在奔赴龍巖的途中。
當時中國高校多數遷往內陸西部大后方,廈門大學校長薩本棟卻決定帶領師生內遷長汀:“我們必須要有一所中國的大學,屹立在敵人的面前!”
舉校搬遷并非易事。1937年底,薩本棟帶領全校300多名師生肩扛手提行李書籍,跨江渡海、跋山涉水400公里,終于到達長汀。由此,廈大成為距離抗戰前線最近的大學。
面對與廈門學習生活環境有著天壤之別的山城,薩本棟告誡學生:“移入鄉村,不當常說‘這地真糟,什么東西都沒有’,應時時想‘此處尚好,還有不少人物’。”
他親自設計,就地取材,以樹皮代替屋瓦,建造各類房屋,還修建了水庫和防空洞。短短兩年,一座包含了教室、實驗室、圖書館、醫院、操場以及學生宿舍和食堂等新設施的大學校園建立起來,幾乎覆蓋半個長汀城。
廈大內遷長汀辦學時的簡易閱覽室
廈門集美學校的遷徙同樣充滿艱辛。學校搬遷至大田后,面對日寇飛機不時的掃射和轟炸,師生們創造性地將課堂搬進了仙亭山中:黑板掛在樹上,老師站在樹前,學生坐在地上,書籍放在膝上,頭上是日寇的飛機在呼嘯,林中是師生們的瑯瑯讀書聲。
1939年6月,《福建民報》連載刊登了《生活在山間》的文章,集美學子在“森林課堂”的情景歷歷在目:
“書聲瑯瑯,遐邇交纏”,我們只要稍一留心,即可聽到從另一群人那里傳送過來的讀書聲,討論聲……籠罩在這山的周圍。那三五成群的人們,就在這聲膜的底下,過著課室里的生活。
戰火中的學術之光
抗戰的烽火,點燃了知識分子們熾熱的愛國情懷,也創造了戰時福建高等教育高質量的奇跡。
為提高教學質量,薩本棟四處奔波聘請優秀教師,邀請了一批精通外語、學有專長的知名教授來到長汀授課,廈大教學質量很快得到提高,聲譽日漸上升。
在1940年和1941年國民政府教育部舉行的全國學業競賽中,廈大學子連續兩屆蟬聯第一,受到全國通令嘉獎。
至1945年,廈大在校學生由初遷長汀時的284人增加到1044人,院系由原來的3院9系發展到4院15系。美國地質學家葛德石1944年訪問長汀廈大后,稱贊廈大為“加爾各答以東第一大學”。
從廈大走出去的盧嘉錫、陳景潤、田昭武、張乾二、肖培根、林鵬、闕端麟等院士,都曾經在這片紅土地讀書、任教、生活過。
福建協和大學邵武校門
搬遷至邵武的福建協和大學,提倡為農村、為社會服務。他們不僅與縣政府合辦農村技術人員訓練所,設置農村實驗區,各學系還開展水稻、棉花、柑橘、桃子等作物和水果的栽培育種試驗,進行土壤改良、花卉品種選植、森林育苗、植物病蟲害防治等研究。
在交通困難、購買印刷書籍不便的抗戰時期,協大創辦的《福建文化》《科學雜志》等刊物,成為學校師生和閩北山區民眾寶貴的精神食糧。
1945年南平黃金山上,余寶笙(末排左三)與參加化學社活動的師生合影。
私立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內遷南平時期,時任化學系教授的余寶笙組織成立“化學社”,制作肥皂、鞋油、藍黑墨水、無水酒精等稀缺化工品,免費供應師生和醫院,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學識、提高技能。
這種產教結合的教學理念,在后來余寶笙復辦華南女院時延續下來,為當時我國的高職教育教學管理提供了一套嶄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救亡圖存的赤子之心
山河破碎之際,無論是國立、省立還是私立的高等學校,師生們都積極投身于抗日救亡運動,以各種方式支援抗戰。
他們或以筆墨為劍,堅守文化陣地——
廈門大學在抗戰時期出版了《救國出路》《抗日救國方案》等書刊,旨在“對每個不愿做亡國奴的同胞說明大時代里的神圣責任,共同起來推進這大時代的巨輪”。
廈大劇團第一次公演抗戰話劇《中國萬歲》。
學校還成立了鐵聲歌詠團、華僑學會等13個社團,通過舉辦演奏會、夜校等開展抗日宣傳活動。
或投入緊張的支前工作,筑起救援保障的堅固防線——
福建省立醫學院遷入沙縣后,當地多次遭日軍飛機野蠻轟炸,學生們迅速組織救護隊沖向轟炸地點,救出不少掙扎在火海中的同胞。
在沙縣辦學期間,福建省立醫學院培養了4個醫學本科班共102名畢業生,為抗戰輸送了急需的醫療人才。
還有許多學子選擇投筆從戎——
福建協和大學50多名學生奔赴前線,他們有的報考航空學校,有的擔任部隊通訊、翻譯人員,有的直接參軍入伍。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協和大學一名學子寫下這樣的詩句:
“給我力量!
我將粉碎習慣的鎖鏈;
天之南抓把土,
地之北抓把沙,
朋友的心里取堆泥,
敵仇的眼里分塊石,
經過火,經過水,
再塑成一個新的我。”
這誕生于烽火中的話語,不僅是一個青年的熱血吶喊,更是一代人的精神寫照,至今仍在歷史的書頁里熠熠生輝。
在硝煙彌漫、物資匱乏的抗戰時期,福建從4所私立大學共不足1000名學生,發展至11所高等學校共3757名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在全國名列前茅,締造了戰火中的教育奇跡,為推動抗日救亡運動、繁榮東南文化、振興福建教育共同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責任編輯:趙睿
- 全國首批出口蜜柚“批次檢驗(檢疫)”改革試點落地福建2025-08-27
- 海陸并進!廈金大橋(廈門段)施工有序推進2025-08-27
- 福建教育規模不斷擴大 教育資源供給持續優化2025-08-27
- 全省市縣政協主席工作座談會暨全省政協系統黨的建設工作座談會召開2025-08-27
- 福建抗戰英雄譜?丨這位抗日英烈能文能武 以身許國2025-08-26
- 第二十五屆投洽會將于9月8日至11日在福建廈門舉行2025-08-26
- 五年來福建新增城區公辦義務教育學位35.14萬個2025-08-26
- 臺風“藍湖”或將生成!大雨、暴雨、冰雹將抵達福建2025-08-26
- 四川博物院舉辦抗戰勝利展 上百件文物首次亮相2025-08-26
- 第二十五屆投洽會將于9月8日至11日在廈門舉行2025-08-26
- 最新福建新聞 頻道推薦
-
臺風“劍魚”即將生成!福建今天或遇雷雨,局2025-08-2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