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嘉賓回憶閩臺同胞浴血奮戰的抗日歷史,共同探討抗戰勝利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啟示。 劉深魁 攝
東南網9月1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劉深魁 王鳳山)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臺灣光復80周年。臺灣光復,重回祖國懷抱,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成果,也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前仆后繼、浴血奮戰鑄就的偉大勝利。
今年,大陸舉辦了一系列紀念活動,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偉大抗戰精神。臺灣民間也舉辦多種形式的活動,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80周年。然而,賴清德當局卻極力淡化抗戰歷史,用所謂“終戰”替代抗戰勝利,粉飾日本殖民統治,散播荒謬的“臺獨史觀”,引起島內各界不滿。
抗戰是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閩臺兒女如何并肩戰斗、共御外侮?臺灣同胞留下了哪些悲壯感人的故事?臺灣義勇隊在連天烽火之中如何寸心許山河?如何把抗戰精神一代代傳下去?……近日,福建日報社與閩臺歷史文化研究院聯合推出的《閩臺會客廳》高端訪談節目,邀請藍博洲(臺灣知名作家、辜金良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葉蔚南(臺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理事)、李向群(福建文史專家、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三位嘉賓,感受兩岸同胞共赴國難、浴血奮戰的民族大義與愛國深情,共同探討抗戰勝利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啟示。
“抗戰歷史不能忘卻,更不容扭曲”
“因為抗戰勝利,臺灣才能擺脫日本的殖民統治?,F在民進黨當局卻絕口不提臺灣民眾的抗日史實,他們企圖抹去真實的歷史記憶,誤導年輕人,這是今天臺灣一個非常可悲的現象。”出過《幌馬車之歌》《尋找祖國三千里》等著作的藍博洲,一直通過寫作和行動喚醒臺灣民眾的抗戰記憶,還原歷史真相。
身為臺灣抗日愛國作家葉榮鐘之子,葉蔚南也有同樣的焦慮,“抗戰歷史不能忘卻,更不容扭曲”。這種焦慮源于臺灣的現實。
近年來,民進黨當局刻意掩蓋歷史,變本加厲推行“去中國化”,不僅不對抗戰勝利和臺灣光復進行紀念,反而宣揚美化日本殖民臺灣的50年,言必稱所謂“殖民統治有功論”,甚至將“乙未保臺”扭曲成“臺灣獨立”,妄圖構建荒謬的“臺獨史觀”,割斷兩岸的歷史與文化血脈,混淆視聽,毒害年輕一代。
“賴清德自詡務實的‘臺獨’工作者,實際上是在割裂歷史、歪曲歷史。”李向群說,賴清德主持所謂“紀念歐戰勝利80周年”活動,卻沒有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對歷史事實進行選擇性回避;他還無恥地祭拜八田與一(日籍工程師),為日本殖民統治唱贊歌,完全不提日本侵略者對臺灣人民的殘酷鎮壓。
“賴清德不愿承認臺灣光復,因為光復的背后是臺灣回歸祖國,那勢必要跟中國扯上關系,所以他要抹殺抗戰、臺灣光復這些史實,就是為了‘去中國化’。”葉蔚南氣憤地說。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賴清德的操弄,讓島內有識之士深感痛心,并為臺灣的前途命運擔憂。
2007年,臺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成立,成員包括30多個抗日家族,其中就有葉蔚南。“成立協進會就是要把歷史找回來??箲鹗侵腥A民族的共同記憶。”多年來,葉蔚南等抗日志士后代奔走兩岸,通過舉辦活動、出版書籍,講述臺胞的抗日事跡,還原歷史真相。
“我們要把歷史事實講出來,包括臺灣民眾浴血護臺的英勇事跡以及兩岸同胞聯合抗日的史實,對‘臺獨史觀’進行撥亂反正。”藍博洲表示,很多臺灣人對“抗日”二字相當陌生,紀念抗戰勝利“是為了記住我們從哪里來,也是為了知道我們要往哪里去”。
“回到祖國去”
“傷心莫問舊山河,奴隸生涯涕淚多。惆悵同胞三百萬,幾人望月起悲歌。”18歲那年,看著山河破碎的葉榮鐘寫下了七絕《望月》,字里行間皆是對日本殖民統治的憤恨。
1895年,戰敗的清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臺灣及澎湖列島被日本強行侵占。消息傳來,臺灣民眾發出了“愿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愿拱手而讓臺”的怒吼,掀起轟轟烈烈的抗日斗爭。
“日本侵占臺灣的50年,臺灣民眾從未停止抗爭,從武裝抗日到文化反日,65萬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后,臺灣同胞跨越海峽積極參加和支援大陸人民抗戰,活躍在從廈門、永安到延安、重慶的各條戰線上,許多人為國捐軀。”葉蔚南告訴記者,他父親與同時代很多愛國作家一樣,希望通過文字喚醒人們的民族意識,投身抗日救國事業。
“欲求臺灣之解放,須先建設祖國!”飽受日人欺辱的臺灣史學家連橫,在九一八事變后泣血寫下這行文字,給迷茫的臺灣民眾指明了一條救國之路。
藍博洲研究發現,1937年之前,臺灣的抗日運動都是孤立無援的,都被日本侵略者殘酷鎮壓。直到全民族抗戰爆發,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了,臺灣民眾才真正看到了希望,那就是和祖國一起抗日,打敗侵略者。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點燃了全民族抗戰的烽火,也讓臺灣同胞看到了抗日的出路——“回到祖國去”。
李友邦將軍率領臺灣義勇隊、臺灣少年團,在福建各地輾轉抗日;丘念臺在廣東組建東區服務隊,開展抗日活動;留閩臺胞紛紛成立“抗日復土總同盟”“抗日復土同盟會”“臺灣革命青年大同盟”,在廈門、泉州等地并肩戰斗;林正亨投筆從戎,參加廣西昆侖關戰役,后隨中國遠征軍入緬甸作戰;吳思漢穿越朝鮮半島,一路輾轉到重慶、延安,九死一生投身抗日……
“臺灣同胞在大陸的抗日活動,跟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是密切相關的,早期的紅軍,后來的八路軍、新四軍,都有臺胞踴躍參與。”藍博洲介紹,全民族抗戰爆發后,在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號召下,很多在福建讀書的臺灣青年,以及從臺灣回到祖國的抗日志士,紛紛投身共產黨領導的各支隊伍,“其中不少人從福建一路走到延安,加入了共產黨,像霧峰林家的林雙盼”。
福建永安,是抗戰時期全國三大抗戰文化中心之一,被譽為“中國東南抗戰文化的一面旗幟”。當地有個復興堡,大門兩側“光復臺灣 振興中華”的對聯格外醒目。這座古樸的百年土堡,承載著兩岸同胞并肩抗戰的共同記憶。
“當年,謝東閔、丘念臺這些臺灣抗日先賢在永安工作過很長一段時間,開展了一系列抗日救亡、光復臺灣的工作。李友邦和臺灣義勇隊也到過永安。”葉蔚南說,1943年11月,中國國民黨直屬臺灣黨部遷到永安,很多臺胞在復興堡內開展光復臺灣的活動,包括抗戰勝利后接收臺灣的計劃大部分內容也是在這里制定的。
抗戰期間,有5萬多名臺灣愛國志士回到大陸投身抗日,秉持“欲救臺灣,必先救祖國”的信念,在大江南北留下許多悲壯感人的故事。
“福建是臺灣義勇隊的發源地”
“我們是抗日的義勇軍,是臺灣民族解放的先鋒隊,要把日寇驅逐出祖國,要把他在臺灣的鐐鎖打碎!”穿越歲月的長河,臺灣義勇隊隊歌依然振奮人心。
作為參加祖國抗戰斗爭中人數最多、活動范圍最廣、影響力最大的臺胞抗日隊伍,臺灣義勇隊的成立、發展與戰斗,都跟福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福建是臺灣義勇隊的發源地。在長達14年的全民族抗戰中,福建因其獨特的歷史地理因素和革命斗爭環境,成為臺灣同胞參與祖國抗戰的主要活動基地。臺灣義勇隊源起于福建閩北,成立于浙江金華,主要活動于福建,是抗戰時期臺灣同胞第一次有組織地參與祖國大陸的抗日戰斗。
“李友邦提出的‘欲救臺灣,必先救祖國’‘保衛祖國、收復臺灣’口號,對臺胞投身抗日極具號召力。”葉蔚南說。
1938年11月,李友邦來到崇安縣(今武夷山),動員和招募臺胞參加抗日。當時,內渡大陸的臺胞主要散居在福建、浙江、廣東,以福建為最多,其中被安置在崇安墾荒的臺胞總數就有400余人。李友邦在崇安招募了30余名臺胞。次年2月,以這批崇安臺胞為主力,臺灣義勇隊在浙江金華正式成立,并組建臺灣少年團。
“在李友邦的領導下,臺灣義勇隊開展了多方面工作,用各種方式抗擊日本侵略者。”李友邦祖籍廈門同安,李向群對其英勇事跡耳熟能詳。
“像對敵政治工作,義勇隊成員熟悉日語,多從事翻譯日軍文件,審訊并教育俘虜,深入敵偽組織獲取情報;醫療救助,在閩浙建立多家醫院,軍人、出征人員家屬及貧苦民眾一律免費。”李向群列舉道,還有生產報國,不少臺胞掌握軍需品及藥品的生產技術,他們采用國產原料制造藥品,輸送給前線部隊和醫院;巡回宣傳,經常到前線及各省巡回表演,用話劇、歌舞等方式鼓舞軍民士氣。
在廈門南普陀寺,有一塊寫著“復疆”的石刻,正是出自李友邦之手。其中,“復”指的是光復,“疆”就是指臺灣。時光倒回至抗戰時期,義勇隊每個隊員臂章上都印有“復疆”二字,“保衛祖國、收復臺灣”的意志融進了骨子里。
“牢記歷史,是為了開創未來”
牢記歷史,是為了開創未來;不忘戰爭,是為了維護和平。
9月3日,大陸將隆重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閱兵等紀念活動,將邀請國民黨抗日老兵,以及為抗戰勝利作出貢獻的華僑華人到現場觀禮。
“抗戰是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理應由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守護。我們紀念抗戰勝利,就是為了守護和筑牢這份歷史記憶,把兩岸同胞并肩戰斗的英勇事跡、共御外侮的抗戰故事講好,將偉大的抗戰精神一代代傳下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力量。”李向群說。
如何講好抗戰故事,把抗戰精神一代代傳下去,喚醒臺灣社會的真實歷史記憶,是兩岸面臨的共同課題。
近年來,藍博洲頻繁往返兩岸,忙著操持一件事——“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他希望通過展覽恢復臺灣的歷史記憶,把被“臺獨”分裂勢力歪曲的歷史糾正過來,讓兩岸同胞認識1895年以來臺灣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光榮歷史,從而進一步凝聚臺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的中國心。
“前后辦了將近50場,社會反響很好,但我個人力量有限,眼下我們在島內面臨不少困難,希望有更多兩岸的熱心人士加入進來,一起把這個展延續下去。”藍博洲呼吁。
葉榮鐘留下的著述,成為葉蔚南講抗戰故事的天然素材。“不止我父親,日據時期臺灣很多有覺悟的知識分子,他們‘沒有國哪有家’的祖國意識和愛國情懷,還有那些藏在文字里的抗日故事,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傳播。”受父輩影響,提筆寫作的葉蔚南決心把兩岸抗戰史續寫下去,讓年輕一代勿忘歷史。
讓抗戰精神的種子在青少年心里扎根,一直是李向群關注的重點,這幾年,他通過寫書、拍紀錄片等,帶領中小學生觸摸閩臺抗戰的歷史事實,感悟抗戰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概括了偉大抗戰精神的科學內涵,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箲鹁袷莾砂锻膶氋F財富,也是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最生動、最鮮活的素材。”在李向群看來,閩臺抗戰的厚重歷史,以及臺胞在福建浴血奮戰的動人篇章,深刻闡釋了偉大抗戰精神。
一段段血與火的歷史,見證了臺灣同胞始終把臺灣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見證了兩岸人民始終風雨同舟、生死與共,也印證了“國家好,民族好,臺灣才會好”。臺灣光復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成果,也是兩岸同胞用鮮血寫就的歷史事實,不容歪曲,也無法掩蓋。牢記歷史,是為了開創未來;不忘戰爭,是為了維護和平,讓兩岸的子孫后代永享幸福與安寧。
閩臺會客廳
講好閩臺抗戰故事 傳承偉大抗戰精神
福建日報記者 劉深魁
不久前,保存于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福建省檔案館、南平市檔案館和武夷山市檔案館的《臺灣義勇隊檔案》,入選第六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引發兩岸民眾廣泛關注,也讓檔案背后的閩臺抗戰故事為更多人所熟知。這些檔案以確鑿的物證,還原了閩臺人民與全國人民一道浴血奮戰、抗擊日寇的歷史,佐證了福建是兩岸同胞共同抗戰的主要活動基地,更有力地證明了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兩岸同胞命運與共的客觀事實。
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閩臺兒女同仇敵愾、共御外侮,以血肉之軀、錚錚鐵骨奮勇抗戰,在大江南北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為全民族抗戰作出重要貢獻,也在中華民族抗戰史上留下了光輝一頁。
李友邦、謝東閔、丘念臺、吳思漢、李應章、林正亨等臺灣同胞,臺灣義勇隊、臺灣少年團、東區服務隊、“抗日復土總同盟”等眾多英雄群體,正是兩岸同胞在大陸共同抗戰的杰出代表,展現了休戚與共、血濃于水的同胞親情。在福建這片紅土地上,面對侵略與壓迫,閩臺兒女以同胞親情奮起抗戰,在救亡圖存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作為偉大抗戰精神的生動體現,閩臺抗戰成為全民族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
講好閩臺抗戰故事,是為了銘記歷史、緬懷先烈。臺灣同胞在抗戰中作出了重要貢獻,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更是不勝枚舉。因此,和平年代的今天,閩臺應攜手講好包括臺灣義勇隊在內的兩岸抗戰故事,共享史料、共寫史書,通過展覽、宣講、快閃、影視、新媒體產品等多種多樣的形式,讓歷史人物和抗戰故事“活”起來,形成網上網下同頻共振,守護并筑牢共同的抗戰歷史記憶,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凝聚磅礴力量。
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是為了珍愛和平、開創未來。閩臺抗戰的歷史深刻昭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抗戰勝利的決定因素,也是兩岸同胞并肩戰斗、捍衛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支柱。無論是“欲救臺灣,必先救祖國”“保衛祖國,收復臺灣”的吶喊,還是臺灣義勇隊等譜寫的山河壯歌,無不說明臺灣同胞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也再次證明了國家好、民族好,臺灣才會好的大道至理。故而,閩臺應挖掘好、運用好永安抗戰遺址群、臺灣義勇隊檔案、臺灣抗日志士摩崖石刻等資源,結合研學教育、尋訪參觀、拍攝紀錄片、創作舞臺劇等多種形式,邀請臺灣同胞特別是青少年走進福建,追尋臺灣先烈的抗戰足跡,強化閩臺抗戰歷史記憶,在沉浸式體驗中感悟、傳承抗戰精神,增進臺灣同胞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當前,福建正在加快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閩臺同胞更要牢記歷史,同心同行謀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斗。
警句
福建日報記者 劉深魁 整理
藍博洲(臺灣知名作家、辜金良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1937年前,臺灣的抗日運動都是孤立無援的,無一不被日本侵略者殘酷鎮壓。直到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臺灣人才真正看到了希望,那就是和祖國一起抗日,保衛祖國、收復臺灣。
●民進黨當局現在大搞“去中國化”、捏造“臺獨史觀”,妄圖利用篡改的歷史教材割斷兩岸聯結,毒害年輕一代。要反駁“臺獨”分子的倒行逆施,就要把包括兩岸同胞共同抗戰在內的史實講出來,喚醒臺灣社會的真實歷史記憶,增進臺灣民眾的國家認同。
●沒有國,哪有家。歷史告訴我們,臺灣之所以會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恰恰是因為祖國的衰弱,任由帝國主義列強欺負。今天島內有句話叫“臺灣人要有出頭天”,只有祖國強大了,臺灣人才會有出頭天,臺灣是離不開祖國這個大家庭的。
●我孤獨也不孤獨。我孤獨,是因為在臺灣社會走這條路的人寥寥無幾;我不孤獨,是因為我們走的路是對的。
●我的最終目標是國家統一,希望通過我的寫作和行動,還原歷史真相,找回那些被“臺獨”分裂勢力掩蓋的抗戰歷史記憶,讓臺灣社會和兩岸變得更好。
葉蔚南(臺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理事)
●賴清德不承認臺灣光復,因為臺灣光復的背后是臺灣回歸祖國,那勢必要與中國聯系,這樣就會影響他的“臺獨”圖謀。
●賴清德去祭拜八田與一,這是最荒誕可恥的事情。這種行徑是背叛民族、認賊作父、數典忘祖。
●臺灣抗日志士的祖國意識和愛國情懷,是在血脈共鳴中產生的。因為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身上流淌著中華民族的血液。
李向群(福建文史專家、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臺灣同胞英勇抗日的史實,體現了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也體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前仆后繼的民族氣節。
●臺灣少年團最小的年齡只有7歲,本該是無憂無慮的年紀,但身逢國破家亡的亂世,也毅然挺身而出,令人動容。
●臺灣義勇隊很突出的一點,就是把臺灣同胞組織起來,號召大家“欲救臺灣,必先救祖國”。
●從抗日志士身上,我們看到一種民族的情懷、民族的大義。這是凝聚我們中華民族的無形力量,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抗戰精神。
臺灣少年團在永安一帶從事抗日宣傳活動。 (資料圖片)
行進中的臺灣義勇隊(資料圖片)
臺灣少年團在操練。 (資料圖片)
責任編輯:趙睿
- 我國在境外有百余處抗戰紀念設施和遺跡2025-09-01
- 福州抗戰檔案史料展今日在三坊七巷啟幕2025-08-29
- 方寸憶崢嶸 “郵”見抗戰路2025-08-29
- 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奮進民族復興偉業2025-08-28
- 《沿著總書記的足跡》抗戰紀念地系列·臨沂篇2025-08-28
- 烽煙中,他們呵護福建教育火種2025-08-27
- 四川博物院舉辦抗戰勝利展 上百件文物首次亮相2025-08-26
- 時政微視頻丨英雄兒女2025-08-26
- “歷史不能忘卻更不容扭曲”——兩岸媒體人同溫抗戰記憶2025-08-18
- 福州華大街道“銘記抗戰史 奮進新征程”知識競賽成功舉辦2025-08-16
- 最新福建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建省暨福州市紀念林則徐誕辰240周年大會在2025-09-0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